为了活跃课堂氛围,在教《伤仲永》一文时,理解文意环节,我使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。全班分成两组,每位学生可任意找他们组的任何一位组员回答课文词、句的讲解,若他们回答不出就要同意背书的惩罚,其实这个惩罚并非我真的的目的,只不过想督促同学们认真背诵课文。
比赛刚开始,双方不分上下,各有千秋,日渐地有同学把袭击的对象瞄向了基础薄弱的同学,一场“恶战”开始了。学生急剧膨胀的求胜心泯灭了正常的求知心。我想制止他们,但我仿佛又没制止的原因。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,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中,每个人都面临挑战,况且这种挑战对基础薄弱的同学又何尝不是一种促进。
游戏继续进行,几位心惊胆战的学生居然非常幸运地过关了,我也替他们松了一口气。最后一位女同学被他们点到了,她是班上成绩最差、学习最不勤奋、人缘最不好的一个孩子。她非常无奈地站起来,面对他们的问题一脸茫然与无措。班上一些调皮的男生已经迫不及待开始倒计时了,这个女生脸色更窘了。我制止了教室里的喧闹。依据游戏规则,女生要同意惩罚,明天的语文课她要当众背诵《伤仲永》全文。
第二天的课开始了,女生在全班注目下,站起来开始了背书,开始背得非常流利,我暗暗为她开心。但第二段开始,她开始出错、开始结巴了,每一次的出错都随着着刺耳的幸灾乐祸的讥笑声,每一次的停顿都会引来欢呼的鼓掌声。刺耳的笑声、鼓掌声深深刺痛了我,我用最严厉的批评结束了游戏。但在第二天交上来的随想作业中,仍有学生表达了对我生气的不理解,有学生写道:大家存活的社会本来就是一个角逐激烈的世界,不是鱼死就是网破,要想在角逐中取胜就需要用计谋。大家课堂上用的“问差计”就是要以“反客为主”去获得我们的立足之地。老师你的发火,不觉有的莫名其妙吗?
看了学生非常真实非常率真的想法,我无语了。自私、冷漠……我从来反对有人用如此的词汇去形容这一代孩子,我感觉每一代人都有我们的优点与缺点。而此时此刻,面对学生毫不在乎的诘问,我却忽然地茫然无措起来……面对角逐愈加激烈的社会,大家愈加认识到培养孩子角逐意识和角逐能力的重要程度,但却忽略了提升孩子角逐道德水平的教育。在角逐中,或许大家会收成成功与胜利,但大家千万不要失去更为宝贵的同情之心、恻隐之心、宽容之心等闪亮的人性之光啊。
我想问:孩子们,在角逐中,你们到底扔掉了什么?我还想问,在培养孩子的角逐意识过程中,大家大人失去了什么?